n135677

1975年,中国政坛发生了一件让人咋舌的事,农民出身的陈永贵被选为国家副总理,消

1975年,中国政坛发生了一件让人咋舌的事,农民出身的陈永贵被选为国家副总理,消息一出,全国上下都议论纷纷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当时还有一位叫孙健的翻砂工也踏入了副总理的行列,而且他是那届副总理里最年轻的一个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1975年,中国政坛上突然冒出两张新面孔:一个是满手老茧的农民陈永贵,一个是车间里摸爬滚打的翻砂工孙健,两人竟然双双当选国务院副总理。这消息一出,全国都炸了锅。一个种地的泥腿子,一个铸铁的糙汉子,怎么就爬到了国家高位?更别提孙健还是那届副总理里最年轻的,39岁就挑起了大梁。 陈永贵这名字,提起1970年代的中国农村,谁不知道?他1914年出生在山西昔阳大寨村,家里穷得叮当响,爹早没了,小时候连书都没读过几天,就给地主扛长工混饭吃。1942年,他加入过一个叫“兴亚会”的组织,但第二年就被日军抓了,出来后就退了。1948年,他入了共产党,1952年当上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,开始带着乡亲们干大事。 大寨那地方,山高地薄,种啥都不容易。陈永贵带着村民硬是把荒山开成梯田,粮食产量从1952年的每亩237斤,一路干到1962年的774斤。1963年,一场大洪水把大寨冲得七零八落,他带头肩挑背扛,把毁了的田重新修好。第二年,大寨交了175万斤粮食给国家,这数字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成绩。毛主席听说了,直接喊出“农业学大寨”,陈永贵一下子成了全国农民的标杆。他那身粗布衣、白毛巾裹头的形象,也深深印在了大家心里。1969年,他进了中共中央委员会,算是迈进了政治圈。

再说孙健,这哥们儿比陈永贵小22岁,1936年出生在河北定兴一个普通农家。小时候家里也穷,15岁就辍学,1951年跑去天津内燃机厂当翻砂学徒。那活儿可不轻松,车间里铁水四溅,砂尘呛得人喘不过气,他每天干得汗流浃背,手上全是厚茧。七年没回过家,他硬是从学徒干到班组长,再到车间主任。1958年入了党,靠着自学和扎实的技术,他在厂里越来越吃得开。那时候学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正火,他写的文章让人眼前一亮,慢慢就崭露头角。 1969年,他当上天津第一机械局副局长,1973年升到天津市委书记,管起了全市工业。有一次开会,他对天津的工业数据张口就来,连周恩来总理都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。这踏实劲儿加上能力,让他1975年被提名副总理,39岁就站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位置上。 1975年1月13日,北京人民大会堂里,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了。2864名代表挤在一起,气氛热火朝天。那时候周恩来总理身体已经不太好,但还是亲自念了政府工作报告。新宪法定了“四个现代化”的目标,国家领导班子也要重新选。当时提名副总理时,周恩来点了陈永贵、孙健,还有吴桂贤这几个基层出身的人。陈永贵61岁,裹着白毛巾上台,步子稳当当;孙健39岁,穿着朴素工装,有点拘谨。这决定一出,台下掌声响得震天,但私下也有人嘀咕:一个农民一个工人,真能干得了这活儿?

这事儿其实是那时候“工农参政”思路的体现,想打破圈子,让劳动人民也上台说话。陈永贵和孙健的当选,就是这场实验的活招牌。 孙健当上副总理后,没啥架子,周恩来叮嘱他多跑基层,他就真跑起来了。三年时间,他去了全国600多家企业,坐着颠簸的吉普车,钻矿山、进车间,蹲在工人食堂啃窝头,手上笔记本记满了设备型号和工人意见。他不爱警车开道,宿舍边上还自己开块地种菜,连秘书都得跟着学锄地。1976年坦赞铁路修好,他在铁轨边给非洲政要讲中国工人的故事,人家听得直鼓掌。 不过1978年春天,他在调研时突然被通知停职审查。查来查去没啥问题,他自己要求回天津,回了机械厂接着干翻砂的老本行。1985年,他带队引进德国摩托车生产线,三个月睡工地,硬是提前半年干完活。1997年,他得肺癌去世,才61岁。追悼会上,厂里同事都来送他,老领导谷牧还私下送了个花圈。 陈永贵当副总理后,还是惦记着农业。他跑遍全国推大寨经验,修水利、搞生产,忙得不亦乐乎。不过后来政策变了,大寨那一套慢慢不吃香了。1980年,他主动辞了职,搬到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,住个破宿舍,自己种菜浇水。晚年他还是老样子,信自己那套,1986年也因肺癌去世,72岁。他墓在大寨虎头山上,立了个5米高的雕像,228级台阶,算是对他一生的纪念。